生活,磨砺着空白而粗糙的青春
——读中篇小说集《打工妹咏叹调》
鄢文江(文学评论家,第八届鲁迅文艺奖得主)
中篇小说集《打工妹咏叹调》,是周崇贤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期创作的,收集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一套八册《周崇贤文集》里面。这本小说集共收集了小说家这个时期发表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男人就得有个男人样》、《关于未婚先孕》、《小河弯弯向南流》、《同林鸟儿》、《打工妹咏叹调》、《那一支大凉山的情歌呵》、《青春无注释》、《我用男人的热血为你饯行》等九部中篇小说,无一例外地,这九部中篇小说,都是描写生活在底层的打工人的生存状态。小说家虽然仅仅截取了这些打工仔打工妹生活中,某一片断来展示给我们,但也不难看出渗透在字里行间里的那种对生活的感悟、认识和生活给予这一代人的磨砺。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村青年,在乡村田野清风明月的醺陶下,思想感情是纯洁的,也可以说是空白的,纯洁得如一张白纸。然而,他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却时时困扰着洁净的心灵。他们也许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他们也许没有很远大的理想,但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安于现状,他们需要激情,他们需要成长,他们向往着乡村以外的天空。好在这个时候,社会变革了,观念转变了,时机到来了,于是,他们就三五成群,结伴走出泥泞的羊肠小道,翻过一座座横亘在祖祖辈辈面前的大山小山,来到了改革开放得已经沸沸扬扬的沿海城市和乡村。这时,都市高大的楼群、宽阔的大马路和闪烁的霓虹灯,都让他们大开眼界,使他们由衷地对现代生活发出啧啧的赞美和感叹,从而,也使他们知道了人生原来还有这样的生活。于是,他们就在这种繁华的生活中努力、奋斗,以期在将来的某一天,自己已有机会,过上这种神仙似的日子。
可是,现实是无情的,由于种种原因,在上个世纪,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没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因而,他们中,就有不少人陷入了人生的困境,就有了不满、牢骚等种种情绪,就有了丰富多彩的打工人生。
然而,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因为他们的知识层次,因为他们的思想观念,因为他们的地理位置,因为他们的社会背景,因为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裂变和扭曲,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逆来顺受和盲目反抗等两极分化的,无知者无畏的不智行为。这就注定了他们的人生路途坎坷不平,他们的人生命运多舛,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到严重侮辱,从而导致他们的人性失重,甚至生命也得不到保障,觉得人生处处都是陷阱。外加一些同是天涯打工人的自我抵毁,自相残杀,导致社会其它层面的人瞧不起,从而群起而攻之,这就使得打工人的日子更加难熬。
周崇贤在这部中篇小说集里面,就揭示了这样的一个打工人的人生场景。只是在这部小说集里,小说家把打工人的生活层面,放置于一种单调粗糙的社会生活中加以诠释,透露出一种还算美好的打工社会场景。也就是说,小说家仅仅将最初的,原始的打工生活展示给了读者,这种展示,除让曾经经历过那种生活的打工人们,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以外,现在读来,甚至还会让人产生某种美好的感觉。比如:《那一支大凉山的情歌呵》,就能让人感觉到类似沈从文老先生,在《边城》里展示给千百万读者美好的湘西风情那样的审美享受。
总之,那个时候的打工人生和打工生活,都是粗砺的,打工人中绝大多数人,关于前途和命运的思考,还处于一种盟芽状态,有的甚至于还接近空白。可周崇贤就是在那种情况下,就开始思考这些人生的课题,并将这些思想蕴含在作品里面了。他用细腻而又纯朴的笔触,将这一代打工人的生活画面,以及他们骚动的青春,展示给了世人,让我们去体味,这一代打工人的辛酸悲苦,让历史记住这一代打工人,对中国经济建设所作过的杰出贡献。
无可否认,在《打工妹咏叹调》这部中篇小说集中,大多数篇什都曾在当时千百万打工人中引起过轰动,其中的《打工妹咏叹调》、《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关于未婚先孕》、《青春无注释》等篇章,都是深入人心的佳作。
第一节、向往与挣扎是上个世纪打工人生活的主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打工潮还正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打工人的思维和言行,都还处在一种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中,在现实与愿望不能得到统一的时候,才发现,这个社会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般美好,这才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因而,就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困惑,也产生了反抗情绪。于是,就有了挣扎的过程,挣扎在现实社会的不公不平里,挣扎在本地人的白眼里,挣扎在金钱与美色诱惑的沼泽里,挣扎在那些人为的陷阱里,也挣扎在自我设置的泥潭里。没有出外见过这么美好的世界,他们也许一辈子都像祖辈那样,平平谈谈终老此生,可是社会变好了,如果还不知道向往好生活,过好日子,那就不正常了。因此,他们就都外出寻找自己各自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因此,鞋匠三猫子和怨儿这对不是夫妻的苦命鸳鸯,就出来了(《男人就得有个男人样》):蓝岚和刘学珍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就有了差点儿被饿死异乡的痛苦经历(《打工妹咏叹调》);张牛大和林七妹以及霍宝,就演绎了一场出卖亲生儿子的闹剧(《关于未婚先孕》);“我”才有机会用二百块钱,“买”回一个水嫩嫩的林妹妹林丽(《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古河上的挑夫头狗儿,与生下三个女儿还想生一个儿子而外出躲计划生育的瑞儿那段缠绵的爱情故事(《小河弯弯向南流》)……这些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无一例外地都是远方的农村青年,为了自己心中某种理想,背井离乡来到这块热土上,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但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这个世界,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只是内心深处都透着无奈罢了。请看《青春无注释》里的陈剑是怎么说的:“……曾经雄心勃勃,南下粤海‘淘金’,那料今天又突然想空着口袋回去了。怪,真怪……不过我们总有一天要回去对不对?叶落归根嘛……”
陈剑的话,其实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打工青年的困惑心态。当陈剑回去后,遭遇了雪灾,旱涝等等自然灾害后,他又回到了南方,并且还将老婆儿子都带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走出乡村的青年人,价值观已经逐渐改变,在农村死守那一亩三分地,已经不能满足这个年代的年轻人的心了,外面打工虽然辛苦一些,但至少每月还有点进账,手上有点儿零钱,与老家那种靠老天吃饭的情形相比之下,打工生活还是比较滋润的。但他们的思想还很单一,看待社会的眼光还很肤浅,当映月通过自己努力得到总经理青睐的时候,他们心里,就以为这是映月用身体换来的,致使“我”和映月的美满姻缘,擦肩而过。这些都是当时打工人的普遍心态,好在那时,打工的人大多都很团结。
小说家之所以在《青春无注释》这部中篇里,描写几个打工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上的种种纠纷,是想让读者知道这个时候的打工青年其实也是在一种观念中挣扎着,他们向往着美好的爱情,可又挣不脱传统的思想观念,因而,他们都生活在一种矛盾中。矛盾规律是对立统一的结合。因而,他们的生活,就很没有质量,他们的青春,也就是在这种矛盾中,慢慢被消耗掉的。所以,这一代打工人的青春,是没有注释的青春。
然而,他们从单纯单调的农村走向城市,遇到的却不仅仅是爱情观念的转变,他们的人生观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也许,一个人外出打工,事先不一定知道自己会干什么,很多时候,都处于一种无奈的状况,毫无选择的余地。《我用我男人的热血为你饯行》的主人公吴坤,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他给老板苟一当秘书,属于那种比大熊猫还稀有的现象。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广东,私营老板如雨后春笋,他们发了财后,身边就无一例外地跟着一串青春漂亮的女秘书,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气派。可大老板苟一却不这样,他非要配一个男秘书不可。事实表明,这一招真的很绝。苟一表面上是一个君子,他从不与那些女孩子搅在一起,尤其是他独树一帜地身边带着个男秘书,更是让他捞足了政治和生活两大方面的资本,因而,他的生意做得很成功。但苟一实际上是一个采花大盗,只是他每次要出去找女人,都由秘书吴坤出面,他却躲在某个角落里,吴坤给他作好一切准备工作后,他才出马。在那次公安局的扫黄打非大行动中,很多老板都不敢再出去惹事生非,可苟一却顶风而上。而吴坤,这个老板的大秘书,他却像农村农贸市场那些“牛偏耳”一样,先是去为老板物色泄欲的对象,然后还玩着花样,将某个后来才发现还是处女的女孩子,连哄带骗地推进老板的房间。这时的吴坤,心里还是有过一丝愧疚的,可一会儿就过去了,让我看来,那丝愧疚的产生,都是来自因为老板在房间里快乐,他却在外面担惊受怕而产生的。最后公安局的人追来了,吴坤自然就成了老板的替罪羔羊,被公安机关拘留了十五天。
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有苟一这样的老板,秘书又能好到那哪里去呢?吴坤再好,他也是男人,因而,他也乐得为老板效力。苟一是优秀企业家,形象是不能有所损害的;公安机关要开展工作,也是不能不落到实处的。可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矛盾,好在秘书是男的,这就让他们双方都好办事了。好像苟老板在聘请男秘书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这一天,这就是苟一的高明之处。他不但让男秘书为自己顶罪,他还鼓励吴坤去勾引那些女秘书,巧妙地利用吴坤为自己创造财富。吴坤则四处出击,帮助老板拿下一个又一个对手的女秘书,使其一次次地赚回哗哗响的钞票。尤其是他鼓励吴坤去搞定成都川江集团徐总裁的贴身秘书米兰,好让米兰在徐总面前吹枕头风,从而成就了一桩大买卖。这些手段,都体现出了苟一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这个社会生活和人性都处于大变革的年代,我们也许要为吴坤的为人而感到悲哀,一个大学生去当了秘书,却不能为自己生活,沦为老板赚钱的工具。但我们似乎也应该回头想想,如果生活逼迫你要这样做,你能真正的反抗吗?反抗的结果和不反抗的结果是天与地的差别,你还会反抗吗?好在最后吴坤最终还是反抗了,他与同他命运相似的米兰都反抗了:两个命运相似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这样的反抗,是对生活妥协式的反抗。然而,也只有这样的反抗,显然才符合这个年代真正聪明的打工人的性格。不然,你就得回到一贫如洗的境地。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贞,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愚蠢的思想。而那个时代的普通打工人,就大多都是抱着这种处事哲学,在外面闯世界的。抱着这种处事哲学闯世界的人,无论男女,又大多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有的回到一贫如洗的地步,有的甚至心身都残疾了,这有什么好处呢?如果能巧妙地保存自己的实力,然后再与不良行为作抗争,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这不是很好吗?
我可不是在这里宣扬“同流合污”。韩信都能忍受胯下之辱,我觉得,一个人,在必要的时候忍辱负重,不是什么坏事。如果,是在受人利用而自己又无法反抗的情况下,就更不能耿耿于怀地去坚持什么迂腐的条条框框了。
吴坤这个打工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别于小说家在这部小说集里其他人物性格的处理。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带来的信息,看起来是违背人伦道德规范的,实质上是这个社会变革时期,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透过这个故事与人物形象化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小说家的内心世界也同样处于一种矛盾之中。普通的打工人向往美好的生活,但他们绝不屈服于老板的淫威,在某种时候,他们甚至采取极端的手段来对抗。这是因为他们大多都思想单纯,知识少,见识少,遇到事情不会动脑筋想办法,只知道认死理。但吴坤不同,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知识丰富,更能懂得大丈夫能伸能曲的道理。这就是小说家要展示给我们的,打工人生的另一面,也是真实地记载了当时打工人生活和生存的另一面。这就表明,小说家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是细致入微的,因而,他创作出来的作品,人物形象也是丰富多彩的。
向往美好生活,却又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抗争;无论是没有多少知识的普通打工人,还是拥有大学生身份的白领打工人,在那个时代,都无一例外地挣扎在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中。
第二节、人物性格的描写使作品充满爱和美的力量
在这部小说集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和美的力量。爱有情爱、友爱,爱情等;美的表现形式就更多了,语言的美,氛围的美,意境的美等等。其中氛围美尤其突出,在《打工妹咏叹调》这部中篇小说集里,可以说小说家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美是一种凄美。
《小河弯弯向南流》和《同林鸟儿》实际上是姊妹篇,这不单是它们当中有共同的人物和场景,也不单是说这两部中篇里都是描写了婚外恋的故事,在这里主要是说小说家在这两部中篇里营建的那种氛围,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
《小河弯弯向南流》,叙述的是一个女人的婚外恋;《同林鸟儿》叙述的,也是一个女人的婚外恋。她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女人和丈夫一起为逃计划生育而外出流浪,女人遭遇一个值得她爱的男人;一个是女人嫁了一个傻瓜丈夫,后来遭遇了丈夫同父异母的哥哥而一同外逃,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两个故事都发生在故乡与异乡的两个几乎相同的地方,尤其是异乡的场景,都在古河道上挑夫们生活的地方,其中共同的主人公都有狗儿这样一个伟大的小人物。
之所以说狗儿伟大,是因为他很平凡,他平凡得就如小草一般。在这种小草一般的平凡中,体现出了狗儿善良、勤劳、乐于助人等很多传统美德,人格魅力。他为了朋友,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为了朋友,他忍辱负重。但狗儿在面对孙驼子对他的盘剥压制的时候,他却并不妥协,始终以劳动人民的本色为人处事,致使孙驼子最后遭到三国和柳枝兄妹暗算后,才知道还是狗儿地道。这就体现出了狗儿为人的本色,也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本色,从而反映出狗儿的伟大。
狗儿是一个挑夫队的头儿,他领着几十号人长年累月生活在凫洲河上,为来来往往的船队挑沙卸货,凭力气挣饭吃。有一天,他突然在甘蔗地里遇到瑞儿,一个被丈夫抛弃了的女人,一个被丈夫抛弃了却还带着一个小女孩的可怜女人,他把她收留在了挑夫队里。清一色的男人世界里,突然来了这么一个清丽可人的女人,那些粗鲁的男人怎么能不想入非非呢?狗儿却不让他们“想入非非”,他制订了一些条款,贴在他们专门为瑞儿搭建起来的小窝棚外面。那种相安无事的情景下,透露出这些挑夫们的纯朴与善良,也无形地透露出狗儿的伟大。这种场景本来算不得什么,可是你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一旦联系上现实生活来对照,你就会立马觉得,他们的小天地就像世外桃源一样,那么纯净那么美好。
瑞儿在狗儿的呵护下,一边带着女儿,一边也为那些挑夫洗衣做饭。当狗儿的挑夫队遇到三国的背叛与之形成威胁之势,孙驼子便借机打瑞儿的主意,否则明年便不再有活可干。瑞儿知道这事后,她觉得只有她的牺牲才能解救狗儿,才能解救挑夫队,便义不容辞地前往柳枝处,说以利害,使其幡然醒悟。如果说不动柳枝,就只好牺牲自己了。孙驼子最终被柳枝骗了,才回过头来重新信任狗儿,挑夫队保住了,瑞儿也不至于被那个糟老头糟蹋。瑞儿的机智让整篇文章充满活力,给人以大快人心的感觉。
小说读来有一种淡淡的美,一种淡淡的凄美的感觉。整篇文章都沉浸在这种爱与美的氛围里。
瑞儿无可逃避地爱上了这个具有古铜色皮肤的汉子,她的爱,也许带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但她与狗儿共同度过的那段时光,的确是美好的。瑞儿在狗儿这里“借”到了儿子后,回到了想儿子想到命里的丈夫大憨身边,这种“借种”行为本来是令人不耻的,可是在小说家笔下写来,却让人看出了一种至爱的表现。因为,小说家有意淡化了那种可耻的行为,淡淡地歌颂了人世间那种真情美。
然而,在《同林鸟儿》中,狗儿虽然不是主人公,而仅仅是一个配角,可他能获得一个最佳男配角奖。
这部中篇,表现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女青年,为争取自已的爱情的故事。英子嫁给了憨儿,而憨儿却要在母亲的“教导”下才能与妻子同房,可最终出了几年憨力气,还是没能把种播下。英子当然是受不了这种折磨的,她本来对生活死心了,不料上天又给她送来了憨儿同父异母的哥哥军汉。军汉十三岁那年被父亲抽了一个耳光后,就远离了家园,流落社会后,他习得了一身杂学,靠卖狗皮膏药为生,是远近闻名的江湖客。因了他的本事,就时常给家人寄些钱回来,才使憨儿有娶花朵一样的英子的机会。卖狗皮膏药的军汉不但有一身三五个人不能近身的功夫,还有一手打胎保胎的医术,自然地,继母首先想到的是让他为英子诊脉,为何就怀不上孩子。继母甚至还暗示,憨儿如果不中用,咱家也不能绝后。这就为军汉与英子的感情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大伯子与兄弟媳妇有染的事,社会公德和人伦道德都是不能容忍的。因此,故乡他们是再也呆不下去了,知道他们是大伯子与兄弟媳妇这层关系的人,太多了,他们只有逃走。于是,他们就来到了凫洲河岸的一个小鱼塘,因陋就简地安下家来,军汉给鱼塘主人养鱼看鱼,英子却进了附近一家工厂。他们白天各行其是,晚上英子就去到小鱼塘边的小屋里缠绵,日子过得滋滋润润。
如果不是狗儿的出现,也许他们不会有那么多的曲折,军汉与英子,也不可能回归于从前大哥是大哥,弟媳是弟媳的局面。狗儿以为英子就是离他而去的瑞儿,因此“一见钟情”。虽然狗儿的情是装在自己心里的,可军汉还是看出了一些端倪,两个大男人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结束了军汉与英子数年的婚外生活。
这本来是一段现实生活中受人唾弃的生活故事,可小说家却不这样去写,不按传统观念来看待事物,而是用纯客观的态度来叙述,让读者自己去分辨故事的善恶美丑。在叙述过程中,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小说家的某种反叛意识。但就从叙述语言的角度来看,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爱和美的力量。
这种爱与美的力量,在《打工妹咏叹调》这部中篇小说中也有体现,小说家在一种不经意的叙述过程中,将这种力量表现出来,让人感觉打工生活不单有无奈,原来还是那么的多姿多彩。
不可否认,《打工妹咏叹调》这部中篇,在当时算得上是打工文学作品代表作,它表现了以岚妹为首的打工妹,团结一致与老板抗争,老板终于让步而打工妹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在这个抗争过程中,虽然厂长老板都表现出了丑恶的嘴脸,可最终都转变为了“好人”,这也是打工妹们以自己团结友爱的力量感动了老板所致。那个时代的打工人,其实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团结友爱的精神,因而,这部小说甫一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好像茫茫然中突然响起一记惊雷,让他们的灵魂感到震撼——原来我们并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在这部中篇里表现出来的爱与美,主要是友爱。这种友爱在小说家的笔下转化为一种美,这种美又感染着周围的人,使那些盘剥打工人的厂长老板,都不自觉地为之而感动。
第三节、语言营建的艺术氛围产生了意境的美感
小说语言的构造,主要是叙述视角的艺术。
在我们的阅读习惯中,流畅的叙述语言,能给阅读者带来愉悦的审美享受。作家在构造小说语言与叙述视角的同时,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文本中营建一种艺术氛围,这种艺术氛围要将小说所展示的意境放置于一种美的感觉中,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不仅要有愉悦的感觉,还要有美的享受。
大师沈从文的《边城》就是用语言的艺术给读者营建了这样一种意境美感,给读者展示了湘西边城那片土地上至善至美的风土人情,以及山城人民纯洁的心灵。尤其是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大师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与极至。青山绿水和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澈秀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依循古老的法则、传统的方式生活着。这一艺术形象的营建,讴歌了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
在周崇贤这部小说集中,我们也不难从中发现类似大师沈从文的风格。《那一支大凉山的情歌呵……》,就给读者营建了这样一种艺术美感。
《那一支大凉山的情歌呵……》描写的是小木匠二娃与他的小舅子,一起在大凉山的一个小山村里,为别人打家具的生活场景。劳动过程中,二娃唱起了四川山歌《小冤家》:
“月儿落西下,
想起小冤家,
冤家不来我家耍,
怎能不恼他……”
歌声“几多薄怨轻嗔,几多蜜意柔情。那低低的音,那幽幽的调,又似流水,负了落花一片真心。”小说一开头就用这段歌声和一段叙述,将读者带到一种古朴纯净的乡村环境中,使其感觉一种意境美。果然,东家隔壁的小女孩三妹,就被这歌声吸引来了,三妹接着二娃也唱了一段《小冤家》:
“……
纸儿折成行,
墨儿擂成浆,
摊开白纸放桌上,
边写边又想。
……
三写小哥哥,
为妹哪般错,
脚尖朝下丢下我,
无哥怎么过?
……
信儿虽写起,
不知往哪寄,
脸朝东来门朝西,
路有多少里……”
“风儿好冷哟,乱吹乱刮;云儿好低哟,又黑又沉;心儿呀,好凄凉哟,酸酸涩涩。三妹还没唱完,二娃的喉咙里哽哽咽咽”的。三妹唱完歌就走了,使二娃很伤感。
二娃为什么伤感呢?因为二娃十七岁就娶了媳妇,可那媳妇不是他想要的,现在遇到了他心仪的女孩了,女孩也和他对上眼了,却不能表白出来。小说到这里就已经营造出了足够的悲剧气氛,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淡淡的哀愁,也让读者感觉到了淡淡的凄美。
一段一段的山歌,一段一段的抒情描写,小说家用那种淡淡轻轻的语言把读者带到了一种优美哀伤的意境中。
一对相爱的人儿,最终没能走在一起,三妹被迫嫁给了另外的男人,那个男人又喝酒又打牌,脾气还不好,有事没事都要打三妹,三妹被迫无奈,远走南方打工去了。二娃和小舅子,只有对着酒杯一杯一杯地喝酒。三妹的经历,就是在这样一杯一杯的酒中慢慢叙述出来的。而此时,二娃媳妇已经与他离婚了,三妹也去了远方,小舅子不再是小舅子,小舅子已经变成了小徒弟。三妹的经历,就是小徒弟告诉师傅的。小说也是在两条汉子喝酒的过程中,悄悄结束的。
“门外,有暖暖的阳光,暖暖的风……”
这部小说其实是一部悲剧,可是,整部小说,我们都看不到悲剧应有的高潮与低谷的情节,以及那种要死要活的场景描写,故事情节,都是在一种平平淡淡的叙述语言中展开的。但是,这种平平淡淡的叙述语言却营建出了一种淡淡的凄美,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你的心灵,使你的情绪受到感染,产生出一种与主人公心灵相应的共鸣。同时,还将大凉山深处那个小山村的苍凉美,展现在了读者的感受中,使人恍惚置身于一种苍茫凄美的画卷里,有一种如诗的悲凉感觉。这种感觉,让你在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酸酸的不可言语的情愫,挥之不去,久久萦绕。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大凉山深处小山村的一个爱情悲剧,其间我们也看到,作品中主人公对传统婚姻的反叛,对现代爱情、婚姻、生活方式的追求与向往,却不难发现,这也是当代青年人对封建传统的一种反叛。他们虽然最终都摆脱了封建婚姻的桎梏,但他们却始终不能走到一起,眼看一对情投意合的年轻人天各一方。这就表现出了小说家对九十年代封建闭塞的山村青年人,爱情观念转变的关照,打破了那种爱情至上,生死相随的传统模式,将笔触延伸到了这代青年人的心灵深处,深刻剖析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小说家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为读者营建出了一个具有苍凉美感的意境,让读者置身于这个具有苍凉美感的艺术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