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角下的炽热情感——《触摸泣血的灵魂》
何开四
新时期以来,打工仔、打工人、打工族、民工、农民工等称谓,成为最流行的词汇。这多达上亿人口的族群,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以其勤劳、智慧和坚忍,默默无声地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在东南沿海经济起飞,以“三来一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先导时,气势汤汤的民工潮应和了中国的改革潮;在“中国制造”风靡天下时,其商品构成的重要成分的劳动力为民工的血汗所凝结;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看到最多的是那些民工朴实的身影。就是这个为我们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群体,在生活中受到漠视,被称为城市边缘人、弱势群体、“第三世界”。以文艺界而言,当消费主义稳坐皋比,风花雪月的柔靡之风成为主流,“打工文学”的声音是微弱的,乃至被褫夺了话语权。这无疑是极不公正的。正因为如此,当我看到鄢文江先生撰写的《触摸泣血的灵魂——周崇贤打工小说解读》时,我很兴奋,并乐为之序。
鄢文江,也是一位打工文学作家,已有百多万的作品问世,现为《江门文艺》杂志社编辑部主任。而被评述的周崇贤,则可称为是当代打工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军人物。由一个打工文学作家撰写打工文学的论著,本身就有着不凡的象征意味。在我看来,此书有着鲜明的风格和特色。兹拈出三点,以概其余。
首先,论著的研究思路是可取的,作者没有从既定的理论框架演绎,谈一些人云亦云的东西;而是从感性的材料出发,进行具体的文艺鉴赏和批评,并从中引发出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具体地说,作者自始至终都是围绕周崇贤的作品做文章,不枝蔓,不旁逸斜出,全书十二章,有十章是作家作品论,囊括了周崇贤创作的主要内容。正是在对作品的具体研究中,作者才中肯地提出了自己对打工文学的独到见解。这样的方法是科学的,可称为以实涵虚。
其次,在对周崇贤作品的具体评析中,作者眼光犀利,直探心原。周崇贤多达六百万字的作品是一个什么样的色调,具有什么样的审美特征?作者把它归结为“幽、雅、柔、辣”,其具体含义是:“幽,是幽默,黑色幽默;雅,是清雅,清淡雅致;柔,是刚柔,刚柔相济;辣,是辛辣,讥讽辛辣。”我认为作者的概括是精当的,符合周崇贤的创作实际。如果说审美情感是一种“杂糅情感”,那么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也同样不是单一的,而有缤纷的色彩。“幽、雅、柔、辣”正是表明了周崇贤创作的丰富性。对于其中的每一个创作特征,作者的评骘都言之成理。譬如关于周崇贤小说的黑色幽默,作者以《我流浪,因为我悲伤》为个案的分析就极具特色。《我流浪,因为我悲伤》的主人公王二是一个打工的流浪汉,他玩世不恭,属于民间滑稽多智的一类人物,但周崇贤处理流浪汉的精神世界,把他“行状”中的悲哀、愤怒和无奈即“黑色”的蕴含作了淋漓的揭示。由是,王二的幽默并不轻松,反而让我们感到沉重、压抑,形成了反讽的双重叙事。作者这样的分析无疑是深刻的,使读者增进了对周崇贤作品幽默风格的理解。又如作者对“雅”的分析,也具特色。他选择了周崇贤的获奖小说《那窗·那雪·那女孩》说事,从人物性格的刻画到文学语言的艺术特征,从内容的蕴含到艺术传达的独特,作者都作了严谨的评述,一改世俗认为打工文学就是通俗文学的偏见。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作者和周崇贤及其作品灵犀相通,知人论世,奔涌着对打工人和打工文学炽热的情感,使这本评论专著获得了一种少有的文学性。论著的行文带有倾诉的性质,情感波澜起伏,不同于那种所谓号称讲究“学术规范”而实际上空洞无物的冷冰冰的理论文本,一些章节你甚至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我想那些旁观者,那些对生活缺乏真切体验的批评者,哪怕是学富五车,也不可能进入这个领域,写出感人的文字来。打工文学作家周崇贤有太多的人生感慨,我不妨抄录两段于次,供文艺界的同仁思考:
有谁明白我的调侃我的牢骚我的诅咒我的破口大骂都是泪水浸泡着的?又有谁理解?文坛上风花雪月的爷儿们娘儿们,他们拿着国家的工资吃着社会主义的大锅饭过着舒舒服服的好生活,能指望他们(来关注打工人的生存状态)?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挣扎在生活底层是怎样一种感受!
我们打工人的辛酸和屈辱,原本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苦,或者是肉体上的,或者是心灵上的,无可避免。经历不是悲哀,我们悲哀的是我们有的人在经历中堕落。
这些话是一个打工作家心灵的呼喊。不是每个人都会明白这些朴素话语的真正含义,但我相信鄢文江最能理解,也最能引起共鸣。因为他们都是经历千辛万苦从底层中走出来,而至今勇于担当,为打工人和打工文学奔走呼号者。为此,我特向他们和千千万万的打工人,我的我们的父老乡亲,表示敬意。
这本书无疑有待于完善的地方不少,但作为打工文学的第一本专论,就有其存在的价值。为此特郑重向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