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动态

艺·文丨梅岭记忆(文/盛慧)

 

梅岭记忆

 

      我是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情踏上梅岭古道的,对于很多广东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条道路,更是生命的来处,是他们的祖先用汗水和血水浸泡过的地方。

 

 

      梅岭古道,始通于秦汉,它将山一劈为二,成为中原与岭南的咽喉。一踏上梅岭古道,就像走进了时光隧道。绿树如云,浓阴匝地,溪水潺潺,鸟鸣不绝,但闻其声,不觅其影,脚下的石头被磨损得十分光滑,如一尾尾鲫鱼。时间赋予了梅岭古道不一样的气质,它像一位气定神闲的老人,风从它布满褶皱的脸上徐徐拂过,像从一个个遥远的朝代吹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先贤的身影,我的脚步,正与他们的脚步重叠。

      峭壁之上,尖利如牙的石头时刻提醒我古道开凿的艰辛。历史上,古道曾经多次扩建,修建的主事中最有名的当推贤相张九龄。据说,当时采用的方法是火烧岩石,再淋泉水,一冷一热之间,顽石脆裂,易于开凿。

      正所谓,路通财通,梅岭古道开通之后,便成为联通“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交通要道。“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记录的皆是当年的胜景。

 

 

      拾步而上,到达青苔覆盖的古老关隘——梅关。驻足梅关,我仿佛听到了马蹄的疾响,“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冰清玉洁的鲜美荔枝从这里穿过,日夜兼程送往长安。我仿佛听到杂乱的脚步声,那是为了逃避战乱的中原大家族,他们带着先人的骨殖,穿越千山万水,直到穿过梅关,呼吸到第一口来自海洋的湿润空气,方才心安。他们在珠玑巷稍作安顿后,还将扎竹筏,沿江而下,在肥沃的珠三角地区,日耕夜作,开枝散叶……

      在漫长的岁月中,梅岭古道一直都是中原出入粤地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驻足于此,我的耳边回响着陈毅元帅的诗句《偷渡梅关》,胸中也充盈着万丈豪情。“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在这片苍翠连绵的群山间,陈毅元帅和他的战友们曾战斗了三年之久。

      1934年10月31日,红军大部队长征以后,陈毅因负重伤,未能随大部队转移,而是化名“大老刘”在梅岭一带开展游击战。这里层峦叠嶂,山山相连,竹林幽深,茅草齐腰,像个巨大的迷宫,是开展游击战的绝好地形。

 

 

      1935年10月,因叛徒龚楚出卖,发生了“北山事件”,北山游击队遭受重创。为了实施战略转移,陈毅带领队伍从北山转移到油山,而梅关又是必经之路。当时,国民党兵在周边布下了天罗地网。陈毅决定偷渡梅关,小路都被封锁了,他们便反其道而行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大摇大摆穿过公路线,直奔梅关而去,神不知鬼不觉从敌人的眼皮子底下突破了天险,抵达仙人岭。

      游击队的生活艰苦之至,常人难以想象。由于封山,断粮是常有的事,肚子里总是响个不停,像擂鼓一般。幸好,游击队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当时,虽封了山,但是正月初一和十五还是可以上山砍柴的。这是送补给的最好时机,在地下党的安排下,群众们把大米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盐溶进棉袄里,秘密地带到山里。

      后因叛徒陈海出卖,红军游击队指挥机关驻地——梅岭斋坑暴露,陈毅和他的战友们便在梅岭与敌人周旋,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几乎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

      当时,陈毅腿伤未愈,胃病复发,备受煎熬,瘦得皮包骨头。好几次,他都曾与死神擦肩而过——国民党兵搜山时,多次从他藏身的草丛经过,最近的仅数十米。为扑灭革命的火种,敌人采取篦梳式搜山,搜完之后,又放火烧山,这一搜,就是二十余天。时年三十六岁的陈毅感觉到自己为国捐躯的时刻即将到来,他在布片上挥笔写下豪气冲天的壮丽诗篇《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元帅作好了牺牲的准备,但死神却又一次爽约了。有一天,山里突然安静下来,只剩下婉转的鸟鸣声和清脆的流水声。他派人下山打听,才知道发生了举世瞩目的“西安事变”,搜山的敌人全部撤走了。

      残阳如血,苍山如海。站在陈毅元帅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眺望着连绵的青山,我的心情分外沉重。丛莽深深,埋葬着许多革命烈士,他们牺牲时,正值青春年少,如今,他们的肉体已化作尘土。他们也有母亲,他们也有妻儿,他们是母亲心尖的肉,是妻儿心中的山……

 

 

      暮色四合,松涛在秋风中起伏,灰扑扑的光线中,群山愈加雄浑、肃穆。我们作别梅岭,行至半途,夜色悄然而至,远方的灯如火星蔓延,起初是一盏,然后是两三盏,接着是一大片……摇曳在祥和的夜色中,绵延在辽阔的大地上。这寻常无比的景象,却让我生出无限的感动。

 

本文作者

 

 

      盛慧,作家、艺评家、影视策划人。1978年生于江苏宜兴。“70后”实力作家之一,“新散文”代表作家之一。现为佛山市艺术创作院专业作家。曾获广东小说奖、广东散文奖、广东青年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2010年入选“广东文学新实力·十位青年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白茫》、《闯广东》,中短篇小说集《水缸里的月亮》,散文集《风像一件往事》、《屋溪河以北》,艺术评传《书者如也——李小如评传》等。

 

— The and —

文字丨盛慧

配图丨来自网络

整理丨佛山市艺术创作院编辑组

Copyright Reserved 2012-2018 技术支持由雅昌艺术网提供